查看原文
其他

讣 告

学术之路 2021-03-08

我国著名法理学家、法学教育家,原西北政法学院院长,法学教授,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,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,陕西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、法制委员会委员,西安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、法制委员会委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天木教授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18年5月8日上午7时39分在西安逝世,享年82岁。


兹定于2018年5月10日上午9时在西安市殡仪馆仰止厅举行王天木同志告别仪式。


凡有关团体和个人致唁电、唁函,敬献花圈者,可与王天木同志治丧小组联系。


王天木同志治丧小组联系方式:


联系人:晁老师,029-88182224


传真:029-88182223;


电子邮件:879828567@QQ.com


王天木同志治丧小组

2018年5月8日

王天木教授:蒙族法理学家
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西北法律理论


访谈时间:2016年12月15日下午

访谈地点: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家属楼

受访人:王天木教授

访谈人:邱昭继(邱昭继,湖南浏阳人,西北政法大学教授,法理学教研室主任,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,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,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。

记录人:秦锋砺  李勇



Q

王老师,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!您能跟我们聊聊您的求学经历吗?

我1937年7月出生在辽宁省阜新县,从小一直在阜新县读书。1951年7月份小学毕业,考入了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,包括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,在那里一共读了六年书,1957年七月份毕业。民族学院附中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,原名叫蒙藏学校,解放后才改为民族学院附中。为了照顾少数民族,我们在这个学校学习期间所有的吃、住、穿和学习用品都是公费,所以在这方面不需要我们花钱。中央民大附属中学的师资力量较强,都是北京一些拔尖的老师。另外我们的伙食也很不错。所以在这种比较好的条件下,我度过了六年非常充实的时光,学习成绩也很不错。1957年通过高考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。


Q您当初报志愿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法律专业呢?

这主要是受印度电影《流浪者》的影响,我看完这个电影以后非常感动,对律师丽达非常得敬佩,认为律师的职业是很高尚的,对流浪者拉兹也很同情,所以就决定学法律。当时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人数不多,在全国只录70人。法律专业在那个时候是机密专业,我根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,结果没想到就被录取了。入学以后政治反右,北大的右派分子有八百多人,当时我们新生刚入学,什么也不懂,让我们反右我们就跟着反右,反右以后法学教育状况一落千丈。反右之前有着法律虚无主义的苗头,反右以后法律虚无主义盛行。

Q您本科同学毕业后都从事什么工作了?

我们70个同学毕业后分到了全国各地,有的分到了新疆,有的分到了西藏,我分到了内蒙,大多都是从事法律行当。后来在学术界影响大的同学有李步云和杨永华。李步云是调干生,当时高校录取比例要求有10%的调干生,调干生都是有工作的,条件比我们应届生优越,年龄差距也比较大。李步云本科毕业后直接读了研究生,后来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工作,发表了大量的论著,在法学界影响很大。杨永华也是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,后来一直在高校工作,他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方面造诣很深。


Q您当时对北大法律系的哪些课程印象比较深刻?

当时北大的课程设置还是不错的,学术性也比较强,北大法律系主任陈守一教授强调学术性,注重法学教育。当时开的课有《国家与法的理论》,用的是苏联的教材,当时基本没有中国教材,包括刑法和民法也都是苏联教材,唯一有中国味的教材就是《中国法制史》和《中国法律思想史》。

Q《国家与法的理论》教材是谁编写的?

这本书是苏联社科院的玛·巴·卡列娃教授编的。当时实体法的内容叫《刑事政策》、《民事政策》,没有刑法和民法之类的法典,那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有的。

Q毕业以后您去哪里工作了?

1962年7月毕业以后开始分配,当时想把我分配到北京城郊区法院。我觉得在北京没有发展前途,所以就请求分配到内蒙。当时在内蒙没有分配名额,最后通过内蒙驻京办才分到锡林格勒盟中级人民法院,在那当书记员,在锡盟工作了9年。在中院工作比较顺利,每天忙着办案,下乡比较多,那个时候强调搞巡回法庭,就地调解处理,贯彻党的审判工作方针。当时我还没有结婚,干劲儿也足,就骑马下乡,也挺吸引人的。1966年文革的时候,单位开始分派系,主要分为造反派和保守派。这种情况下,群众和单位中都分成了两派,锡盟也不例外。当时局面比较混乱,两个派系之间经常辩论,有时候甚至武斗。到1968年内蒙实现军管,公检法也是如此。当时从北京调来滕海清司令员,他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过程中大挖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员。当时内蒙古主席乌兰夫被打倒了,于是滕司令员要求清理余孽,重整阶级队伍。当时只要是蒙古人都入了这个党,我也是这个党的党员,当时也受到牵连。我于是在1971年离开了内蒙,调到了老伴李淑娥工作的吉林市。我老伴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,毕业分配的时候不照顾两地生活,各分各的,结果我分到了内蒙,她分到了吉林。1971年的时候,我在吉林市第十一中学担任保卫干事。1979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,我就调到了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,当时的说法叫“归队”,因为当时法学人才太缺了,打烂公检法的时候法律人才都被打没了,拨乱反正以后才慢慢恢复。当时原本打算把我调到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,后来因为家庭原因我就选择了昌邑法院,离家也近。1980年7月,我和我老伴调到了西北政法学院。


Q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到西北政法学院工作?

当时有多方面考虑,一是因为在司法部门工作整天都是业务,比较忙,当教师比较稳定一些。二是因为西北政法学院那时刚复校不久,正是用人之际,我老同学杨永华就在这里工作,在他的帮助下我来到了西北政法学院,当时我和我老伴李淑娥一个人研究法理,一人研究法制史。我记得很清楚,我是1980年7月份调过来的,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是马朱炎,从事法理教学的老师有文钦明、杨承鑫、杨琪和曲可伸等,从事法制史教学的老师有方克勤、杨永华、李文彬和张继孟等。

Q您是什么时候去的《法律科学》编辑部呢?

我是1984年调去的,当时叫《西北政法学院学报》编辑部,《法律科学》这个名称是1989年以后改的,我去的时候就是主编,我是学报的第一任主编。在学报编辑部干了几年以后,在1987年又调去教务处当处长,1988年又升任常务副院长,再到1991年升任院长,一直干到1997年8月份退休。

Q在您担任西北政法学院院长期间,有哪些成就您最想让人记住?

我记得有一个是理论系调整,设置了经济法系,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贡献。我觉得学校的发展不能仅看作是一个人的功劳,这就像火炬接力棒,每个人在自己的那段时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,咱们学校的发展要归功于每一个人。在我担任院长的那段时间内,我认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,让学校稳步发展、维持好教学科研秩序就是最大的贡献。


Q您担任院长期间,西北政法学院在五所政法院校中处于什么地位?

咱们学校当时归司法部领导,是部属的五所政法院校之一。如果要排个名的话,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政法大学;第二是西南政法学院,它的学术地位比较高,第三是华东政法学院,西北政法学院排在第四,最后是中南政法学院,中南政法学院成立得晚,所以排名比较靠后。当时西北政法大学以西北地区为重点,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中心,但因为西北穷,很多人才不愿意来,所以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学校,但是我们也有优势学科,总体上来说排在中等水平。

Q就法理学教学而言,有哪些成果您最愿意被人们记住?为什么?

我觉得把法理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就是最大的贡献。原来这一学科不叫法理学,叫国家与法的理论,这其中的国家理论属于政治学,占据着大量法学的位置。我们早期的几代学者通过努力,把政治部分给分出去了,后来才进一步发展成法理学,这才正儿八经地把法学理论恢复到应有的位置上,这是我们前几代人一代一代地争取才有了现在的成果。当时我还编了几本书,一本是《法学基础理论教程》,我是这本书的主编,这是八十年代司法部统编教材,是大专教材。还有一本也是司法部的统编教材,书名叫《法学基础理论》,主编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卢云教授,我是这本书的副主编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